传承与推广:静美的中华花贴
来源:图文:陈畅 日期:2017/11/06 15:54:28
11月1日,由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主办,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美术中心、广州市青年文化宫新绿洲画会承办的中华花贴赏析和制作培训工作坊走进广州市越秀区东山教工幼儿园,中华花贴创始人冯柳娴为19位幼儿园老师传授中华花贴的创作技巧,推广中华花贴工艺。
中华花贴之传承
本次工作坊以体验式教育的师资培训形式,传承民间传统工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分三个课时,冯柳娴老师从历史起源,到采花、压花、创作、装裱等实操技巧,全面细致地传授中华花贴的制作技巧。
在冯柳娴老师的亲自教授及指导下,幼儿园的老师们将收集压干后的花材进行艺术创作,经历构思、摆放、修剪等程序后,一幅幅趣味盎然的作品初稿跃然纸上。老师们纷纷表示课程很有趣,很期待早点应用于教学,教会小朋友亲近大自然,发现身边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并将这一中国特色手工艺术传承下去。
东山教工幼儿园园长何琦荘称赞道:“这种送教上门的方式非常好。现在很难有机会组织老师们外出学习,这样的方式有效的让老师们了解传统工艺的基本常识,掌握基本的入门操作,有助于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艺术素养,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中华花贴之中国意韵
冯柳娴老师是五六十年代广州青宫美术组的学员,中华花贴这种艺术形式是她独创的,是在压花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有中华文化气韵的一门手工艺术。中华花贴以压平、压干了的植物材料作为创作媒体,通过运用花材的形状、颜色、纹理等自然特征,遵循中国画创作理念而巧妙组合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中华花贴受限于花材的颜色纹理,无法完全主观地进行创作,因此作品也不可能完全写实,从而在似而不似间求神似,这正符合中国画的意韵。同时,中华花贴还运用国画的散点透视,以虚当实,通过巧妙留白的方法来减少花材用量和工艺成分,颇具天然国韵及艺术创意。”冯柳娴老师说。
冯柳娴老师在点评老师们的作品时说,花贴的创作应符合万物的生长规律,这就要求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不断发现事物的美,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想象力,这样作品的艺术意境才能基于实际又高于现实。
中华花贴之中国梦
中华花贴问世仅16年,是冯柳娴老师在提休后摸索创作的,之后通过展览、讲座等,让作品慢慢走向社会,被墨尔本传媒冠名为中华花贴。
创作花贴没有门槛,没有年龄限制,手脑并用,是高雅的消闲爱好。冯柳娴老师表示,中华花贴目前虽属小众,但因此发展空间才远大。“我期望能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平面花艺的‘强元’。外国有压花,中国有中华花贴,这也是我们的中国梦!”冯柳娴老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