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乐之名,奏响丝路乐章
来源:文、图:曾晓宁 日期:2017/09/19 16:51:13
著名作曲家王洛宾曾说过:“丝绸之路是用音乐铺成的,在这条古道上,可以听到最美的音乐。”音乐,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她能跨越国界,融通人心。古代如此,当今亦然。
近日,受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瑞典皇家音乐学院附中、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邀请,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管弦乐团团员代表在团广州市委副书记孙柱、青宫副主任李荣新等6名领队老师的带领下,于8月12日—19日开展了一场“乐奏丝路”2017中丹瑞青少年管弦乐团交流活动。50名团员乘着音乐的翅膀,远赴一场丝路音乐之约。
在这次精彩纷呈的音乐旅程中,团员们通过观摩国外乐队演出、参与专业音乐工作坊、开展音乐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开拓了眼界,增进了对国内外音乐的认识,同时收获了个人的成长……
文化有差异,音乐无界限
从中国广州到北欧的瑞典、丹麦,无论在语言、风俗文化或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异,但经过八天的深入体验和交流,“音乐无界限”成为了团员们此行总结出的一个的最大的共识。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团员们在瑞典皇宫广场观摩体验了瑞典皇家卫队军乐队的表演,对比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的音乐表现形式;参观庄严典雅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在这个举办诺贝尔颁奖典礼、瑞典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常年演出的音乐厅前,感受诺贝尔奖的至高荣誉,领略名家成就及风采。
除了观摩体验,广州青宫管弦乐团还与瑞典Sundbyberg(松德比贝里)市政府音乐学校的师生们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两国学生在这里进行了一场音乐演奏上的切磋交流,领会中瑞在音乐教育上的异同。
如果说瑞典之行在音乐上打开了团员们国际视野的一扇大门,那接下来的丹麦学习交流之旅,则是团员们遨游世界音乐海洋的一次精彩旅程。多元的音乐教学模式及思维方式在这里碰撞,让同学们对于国内外的音乐异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并为日后培养深厚音乐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是丹麦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音乐学院,也是团员们本次音乐旅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知名教授的指导下,广州青宫管弦乐团在这里开启了精彩的丹麦音乐学习交流之旅。
交流团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New Hall听取了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教授、丹麦国家交响乐团长笛独奏演奏家Toke Lund Christiansen,丹麦皇家交响乐团、欧登塞交响乐团单簧管演奏家John Kruse的木管类乐器演奏专题讲座。
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知名教授的指导下,广州青宫管弦乐团的学员按照各自的乐器声部,参加了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弦乐、双簧管、长笛、单簧管、萨克斯、铜管、打击乐等分组工作坊,以及不同乐器的合排演奏训练。紧凑而充实的学习生活,不仅让团员们收获了满满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也引发了他们关于音乐、关于文化的不同思考和理解。
“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我认识了Kirsten老师,她的教学方式不同于国内的严厉枯燥,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新鲜感”说起在皇家音乐学院的课堂,黄靖尧同学觉得颇有趣味,“仍记得上第一堂课时,Kirsten老师跟我们做了个游戏。她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纸,上面画满了杂乱无章的图案,但是她却要把它们演奏出来。她思索了片刻,就开始了演奏——琴声飞扬!完全跟‘杂乱无章’搭不上边!简直不可思议啊!”黄靖饶同学感叹道,而当轮到她自己演奏时,黄同学用了“锯木头”来形容自己的演奏,“但是Kirsten老师仍鼓励我们,说:‘这就是创作!’”。
对此,汤雅茜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或许在音乐学习当中,我们也应该让自己有一个想象的空间,打开自己的世界。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表达出的风格也会不同,即使再不好听,那也是迈出了你自己的第一步,有了付出,才会有所谓的收获。”
在丹麦学习交流期间,青宫管弦乐团的团员受邀参与了2017中丹国际青少年艺术节邀请赛。青宫学员分别以重奏或独奏的形式演奏了《三首舞曲》、《Rockhound》、《梁祝》等曲目,精湛的演奏和自信大方的表现,得到了在场教授评委的专业点评及高度赞誉,称赞他们是未来的音乐家。最终,程茹洁、林昊翔、叶子桐、章泳涵、曾燊、卢卓彦同学的铜管重奏《三首舞曲》获得了重奏组的一等奖,刘羽杰、蔡盛霖同学的萨克斯重奏《华丽的行板》获得了重奏组的二等奖,王永哲、邱瀚泽、汤雅茜、吴思婷、朱志鹏、何建楷同学的弦乐重奏《Rockhound》获得了重奏组的三等奖;而黄良铭同学的打击乐独奏的《Etude In》、王痂霖同学的长笛独奏《梁祝》以及陈灏弘同学的低音提琴独奏《大象》则分别荣获独奏组的第一、二、三等奖。
文化因互鉴而丰富,音乐因交流而多彩。交流团一行还与丹麦孔子音乐学院就古典乐器的发展和创新演奏方法展开了文化交流。
丹麦孔子音乐学院拥有羽键琴、水钟、越南筝、编钟、中国大鼓、钵、都塔尔等西欧、亚洲的古典乐器,学院老师们一直致力于中西方古典和传统民族乐器和乐曲,在新时代条件下为适用现代听众的审美需求而不断改革和创新演奏方式的研究。交流团成员与学院老师们以广州青宫管弦乐团首席指挥罗中允为此次交流创作的岭南民乐改编管乐曲《彩云追月》为案例展开热烈讨论。
此外,青宫管弦乐团还受邀参加了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在Garnisonskirken教堂举行的风琴系毕业演奏会。参演演奏会的学生来自中国、意大利、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其所演奏的曲目风格多样、含古及今,让人一睹风采。
交流行程的最后一天,广州青宫管弦乐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等联合举行了RDAM Youth Camp Guangzhou Final Concert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不仅展示了学员们这几天来的学习成果,更是一场中丹融合特色的音乐盛宴。青宫管弦乐团演奏的《HIHGLIGHTS FROM CARMEN 》 、《FIERO》、《DUDE RANCH ESPECIALLY》、《ROCKHOUND》、《HARVEST CELEBRATION(庆丰收)》等曲目,赢得了场下阵阵的掌声,得到了教授们的高度评价。
而丹麦青年音乐家奖获得者Kaya moller作为演出嘉宾,为现场带来了一段小提琴独奏《CHACONNE》,跌宕起伏的旋律,时而平静悠扬,时而激情澎湃,高水准的演奏令学员们如饮酣醪,获益匪浅。
正如黄靖尧同学说的,“音乐人可能所在的地区不同,语言不同,但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追求都一样!我们一直在锲而不舍的把音乐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各地的人享受到音乐的美好,给大家带来快乐。”
音乐会的最后,广州青少年带来的管乐大合奏《彩云追月》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是由广州青年指挥家,广州青宫管弦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罗中允改编的岭南民乐管乐曲,乐曲旋律轻快悠扬,独具岭南古韵,把全场的观众带进了一个唯美浪漫、诗意空灵的意境,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搭建文化桥梁,缔结国际友谊
本次中丹瑞管弦乐交流行,既是一场美妙的音乐之旅,也是一场国际青少年文艺教育交流之旅。交流团一行在团广州市委副书记孙柱的带领下,先后拜访了瑞典皇家音乐学院附中、瑞典松德比贝里市政府音乐学校、中国驻丹麦大使馆、丹麦文化中心、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等,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探讨,增进了对彼此文艺教育事业发展的了解,为中外教育、文化的交流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拜访瑞典皇家音乐学院附中时,交流团一行在音乐学院创始人兼艺术总监、小提琴家Nina Balabina女士的热情接待下,了解瑞典皇家音乐学院附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特色以及学校乐团的日常管理等情况,并一起商谈中瑞两地青少年之间的友好音乐交流项目意向。
在瑞典Sundbybergs Musikskola(松德比贝里市政府音乐学校)里,瑞典Sundbybergs(松德比贝里)市文化部长Sofie Aspeqvist、松德比贝里市政府音乐学校校长Mangnus Bolman对广州青宫管弦乐团的到来表示了热情的欢迎,并与广州交流团相互交换纪念品。
相比瑞典,丹麦的艺术家与广州青宫早在近几年便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和深厚的友谊。如丹麦打击乐家Thomas Sandberg、丹麦“凤凰乐队”等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受邀来到广州,与青宫管弦乐团等广州青少年乐团进行音乐交流演出,均收到了很好的反响。而青宫管弦乐团此行受邀来到丹麦进行学习交流,则进一步扩大了中丹青少年的交往与互动,增进了两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在丹麦交流期间,交流团一行拜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王国大使馆,与文化参赞刘东、教育组一等秘书张云商谈提高并促进广州与丹麦在青少年领域的文化交流等事项。文化参赞刘东认为此次中丹青少年管弦乐交流行,在中丹青少年文化交流上是个非常好的开端,希望能借此促进更多形式更多层面的文化艺术交流。他还鼓励同学们,在走出国门看世界时,要学会多用心观察,深入辨别思考,面对文化的差异,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要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长处,更好的发展我们自己和国家。
随后,交流团一行拜访了丹麦文化中心,与文化中心主席Michael Metz M?rch商谈促进广州与丹麦之间关于艺术人才、名人名家、演出交流等事宜。丹麦文化中心主席Michael Metz M?rch在交流中则谈到,在丹麦全球文化推广方面,中国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当中,能感受到中国人民非常高的热情。因此,他非常支持和期待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对于丹麦政府机构在此次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团广州市委副书记孙柱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和肯定,“相信未来在文化艺术、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其他青少年服务领域,广州和丹麦也会有更好的交流和合作。”孙书记表示,希望未来广州青少年能有更多的机会到丹麦来学习交流,并把丹麦的风土人情及友好相待传递给广州的青少年,同时也非常欢迎丹麦青少年到广州作客,从而增进两国青少年的友谊,让中丹友谊之树常青。
交流行程的最后一天,交流团一行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校长Bertel Krarup,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国际交流办主任、丹麦孔子音乐学院总监Marianne L?kke Jakobsen等就此次交流及后续交流意向展开座谈。
院长Bertel Krarup在交流中表示,此次交流培训是皇家音乐学院首批中学生管弦乐团培训,此前该课程只对大学生开放。而此次丹麦的教授们都非常满意中国学生的表现,称赞他们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主动,也很乖巧懂事,同时也肯定了青宫老师在学生团队管理方面的表现。
万里路上体悟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并进、学以致用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中丹瑞交流之行是交流团成员走出国门,开拓眼界的一次精彩的旅程。那么,对于旅途上的所见所闻,他们都有着怎样看法和感悟?又会有哪些收获和成长?我们听听交流团里的领队老师和团员们怎么说——
吴帆(副领队):
我们此行的交流活动主要是想让同学们拓宽眼界和思维,综合全面地认识音乐及文化,打破以往学习音乐的惯性思维,真正用心、用脑去感受和表达音乐的思想,而不仅仅局限于器乐演奏技巧本身。希望经过这八天的学习交流,学生们能对音乐有一个新的认识,以后有机会也尽可能多到外面去看看,多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邓伟(带队老师):
此次出访瑞典和丹麦,学员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在音乐方面更是受益匪浅。国外的音乐教育理念和音乐教学方式与国内不太一样,更侧重于鼓励、赞赏,突出趣味性,引导学员享受音乐、热爱音乐,充分发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这次音乐之旅能让孩子们对音乐有新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这种认识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演奏能力。
龙祖熹(打击乐,13岁):
我的专业是打击乐,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负责教打击乐的老师,是一个非常友好的人。他告诉我,打错了不用怕,坦然面对就好。大师还教我们如何即兴表演:“Do what you want to do(做你想做的) ”当时我觉得这句话很虚,然而当上台表演的时候,我自己即兴来了一段独奏,出乎我的意料,演奏得还不错!那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即兴的乐趣和意义。
汤雅茜(低音提琴,13岁)
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瑞典和丹麦,我体验到了音乐的魅力。音乐学习无论如何都不能缺乏自身的体会、想象和实践,只有让自己沉醉其中,发现它本身的意义,音乐才不会变得枯燥无味,人才不会变成演奏的机器。本次的丹麦瑞典之行,受益匪浅。
陈思敏(长号,15岁):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仅仅是去感受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更多是去感受国外的音乐教学方式。在丹麦的时候,学院的一位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那节课没有乐谱的演奏,只是跟老师一起玩游戏。我们通过这几个简单的游戏,不仅提高了对音乐的兴趣,还锻炼自身的反应力以及对节奏的掌控。而在这段时间的训练里,我也发现了自身不少问题,某些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还需进一步加强。
朴彦臣(单簧管,11岁):
在音乐学院里,教授发给我们的谱子很简单,可是当我们吹奏的时候,教授却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停下来,几乎每次都是在追究谱子的细节,这时我们才发现,把一首谱子吹出来很容易,吹好听却很难。但当我出错的时候,教授非但没有批评我,反而大声鼓励我:“Bravo,Bravo!”这令我我倍受感动。这次交流活动不仅让我的技术提高了,更让我懂得付诸热情是音乐表达的更重要的因素
黄良铭(打击乐,10岁):
Fredrik教授有句话使我印象最深刻,大概意思是:告诉我你对这首曲子的理解和看法是什么,我会尊重你的看法。教授的这句话,我在演奏中实践了!最终获得了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小组独奏比赛的一等奖,并且获得了专家们的好评。音乐是如此神圣,是它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是它让我们之间的距离为零,是它让世界变成一个小村庄,是它带给我们快乐与激情,我们的生活不能没音乐。
王媛(小号,12岁):
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老师都很好,很有特点,在教学上也有一套特别的方法。吹完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曲子,我发现我们平时吹的曲子也不算很有难度啊!所以我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去学,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管用的方法。这次的中丹瑞交流很值得,让我认识一个新的天地,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个顶尖的音乐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