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宫新闻>青宫快讯 青宫快讯

乐绘梅州众美景 不辞长作客家人

来源:文:芳芳 图:陈媛 日期:2017/07/31 14:59:30

7月9—13日。梅州。

梅州市区——白渡镇——大埔县——百侯镇——梅州市区,这是30位8—18岁的广州青少年美术爱好者参加“寻找美丽广东”2017广州青少年走进岭南文化美术写生系列活动之梅州客家文化采风夏令营的足迹。

一站一站,一路走来,30位广州青少年用眼阅读客家风情,用耳聆听传说故事,用爱关怀山区朋辈,用心感受人文历史,用脚丈量田野阡陌,用手描绘围屋美景,用画表达愿望情感……这丰富的旅程,充实和扩展了这次采风的内涵和外延。

是的,采风,不仅仅是收集绘画素材,还要体察、感受当地的民风、民情。本次夏令营的主办单位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特意把其中一站设在梅州白渡镇悦来村。这个村是广州共青团的对口帮扶村,旨在让广州青少年通过这个活动,用艺术扶贫的形式参与广州共青团精准扶贫及中国青少年宫协会“情暖童心”流动青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计划。

●情暖童心&缅怀元帅

7月10日,广州青宫五级职员吴启光率采风夏令营成员来到广州共青团对口帮扶单位白渡镇悦来村。白渡镇镇长陈浩、团广州市委驻悦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权以及悦来村党支部书记李洁清、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严伟祥等在村委会活动室与营员们见面,欢迎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乡村青少年,与乡村同辈结谊,送美术活动下乡,让留守儿童玩起来、乐起来,真正的“情暖童心”。

营员们和悦来村五名留守儿童代表亲切见面,互相问候,很快熟络起来。五级职员吴启光、白渡镇镇长陈浩向五名留守儿童赠送慰问品,广州的青少年代表也向他们赠送了文具和画笔、画本等。随后,营员兵分三路,在村委干部的引领下,走过乡村的小道、穿过狭窄的田梗、路过晒谷的祠堂,来到村里几户年长的五保户、贫困户家探访、慰问。老爷爷、老奶奶们笑意盈盈地在门口迎接这群“不速之客”,跟孩子们招手、寒暄,当接过由老师代表赠送的礼物,他们眼睛湿润了……

“老师在村庄的小竹林旁边挑选了一个阴凉的地方,让我们跟当地少年一起画画。这天太阳高照,但有时也刮起大风。突然,一只大虫子从树上掉下来,把我们吓了一大跳,胆小的大喊大叫,即使胆大的也吓白了脸。可那几位乡村同学应该看惯了,他们面不改色,其中一个男生轻描淡写地说:‘哦,那是竹虫子,可以用来钓鱼哩。’虽然我们认识不久,他们还主动安慰我们,很友善的。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幸福的。他们穿着起了毛球的衣服,旧旧的拖鞋,头发硬梆梆,好像好久没有洗过,而我们穿着时尚、整洁,被父母娇生惯养,从未吃苦。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做个好孩子。”这是陈芷悠同学参加“情暖童心”活动环节,与来自贫困家庭的钟月萍等几位白渡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一起写生后的感受,道出不了同学的心声。

对这帮同学来说,这个环节无疑是一次很好的认识世情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少同学在感想中都提到被慰问的老爷爷、老奶奶的房子都是破旧、简陋的,比较贫穷、杂乱,生活环境不太好,“比起我们富裕的城市生活差的很远”。有的同学感受力比较强,沈尚道同学写道:“山区居民生活简单朴素,有农家生活的独特情趣,这也是大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不能及的。”

由此,从另一个角度看,“情暖童心”是广州青少年在助人的过程中,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的一种形式。因为陌生和隔膜,不少同学这次下乡的观感是“乡村的物质生活差”,这是对乡村孩子缺乏关注,不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站在自己的世界看问题所至。如果这些同学多接触农村的孩子,多了解他们的生活,虽然不能感同身受,至少知道有一些地方的朋辈有着另一种的生存状态,就不会第一时间用物质标准去衡量他们的生活质量。苏晓榆同学写得真好:“我们与三位帅气的小男生、两位内敛的女生相遇,他们很害羞,但收到我们的礼物时又很兴奋,我们的条件显然比他们好多了。我很喜欢他们的微笑,喜欢他们的纯朴,我们缺乏他们那种纯朴、简单的快乐。”

这次写生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7月12日下午,同学们来到位于梅州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叶剑英纪念园”参观。纪念园由叶剑英纪念馆、叶剑英故居等构成,同学们在这里缅怀叶帅的丰功伟绩、伟大思想及崇高风范,并把点滴感受转化于画笔,留存在画本上……

●品读风情&边走边画

梅州拥有一切乡村的特征,质朴、单纯、清新、安静,每一座围屋、每一幢老宅、每一个祠堂、每一片雕刻……都讲述着自古相传有关客家的故事,吸引着匆匆而至的广州青少年,让他们沉醉其中并深有感触。

7月9日下午,同学们首先来到梅州市区的中国客家博物馆,这是中华汉民族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专题博物馆。通过参观《客家人》主题展览的“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内容及陈列的丰富的实物展品,同学们较为系统地了解了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感受了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对同学们来说,在博物馆只是对客家文化概念上的认识,而于7月11 日走进大埔县典型的围屋——泰安楼、花萼楼、7月12日走进百侯镇的肇庆堂、企南轩、海源楼等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后,他们对客家文化则有了切实的感性认识。

走进见证时光流逝的围屋、老宅,虽然斑驳的外墙、残旧的木地板、陈迹遍布的门窗、光滑的鹅卵石地面……都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徜徉其中,围屋、老宅里面被同学形容为“奇奇怪怪的东西”的石磨、犁铧、铁镐等农耕生活的物品,刻录着昔日在此生活的客家人的生活痕迹;属于这里的一段段历史、一件件轶事,拂去岁月的尘土,在同学们眼前呈现,在同学们耳边响起……这些老建筑有的现在还有人居住,肇庆堂的主人还邀请我们入内参观。在拥有历史沉淀的老宅中生活、繁衍,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令我们羡慕不已。

走进泛着历史沧桑感的围龙屋,强烈感受到宗族群居抱团的力量。围屋,可谓这种力量的物化体现、精神象征。距今240多年的石方楼泰安楼、距今400多年的土围楼花萼楼的奇特建筑格局,最令同学们惊叹。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大鱼海棠》,其场景就是花萼楼。这次来到电影的真实场景,同学们兴奋地在这座三层围龙屋里来回巡看,仔细观看其构造,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虽然没有电影中精致,但确实被“震撼”了!周小雅同学说:“这是我每一次长途远行,拍了好多相片,其中最喜欢是花萼楼的相片。我想起前段时间特别火的电影《大鱼海棠》,里面就是用花萼楼做场景。那天拍照时太阳在头顶‘烤’着我们,但拍出来效果很好,有着悠久历史的围龙屋配上金灿灿的太阳,美极了!”

一路品读客家风情,探秘古老围屋,满眼都是迷人风景,这群怀有绘画“一技之长”的同学,每到一站都按捺不住,边走边画,把不期而遇的围屋一角、屋檐浮雕、独特的窗花、层叠的灰瓦,还有千亩荷花园、柚子、篱笆、田原风光……通过灵动的手,“落户”在画本上。

有的同学用粗细小一的线条勾画,有的用油彩表达,有的用水墨写意。虽然有的构图不够美观,有的用色不够大胆,有的下笔有点犹豫,但在李少婉、陈小媛、潘子恒、肖驰驰、蔡月婵、盘秀美、陈浩男等美术老师,在构图、色彩运用、笔墨浓淡、细节描绘等方面的指导下,都能把自己选取的风物临摹、绘画出来,名符其实的手写我心!肖驰驰老师说得好:“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将室内写生的‘静’与户外风景写生的‘动’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绘画热情。同学们与大自然接触,看到自然界原本特征,会对美术课有新的认识和看法。一层围着一层的土房子、密集的瓦片、朴素的乡村生活,这些都给同学们广阔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从而激活他们创作与再创作的灵感与能力,是搜集创作素材最好的方法。”

大自然确实是最好的课堂。通过欣赏进而绘画,能让同学们对客家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正如蔡月婵老师说:“这次采风写生活动的主题是客家文化,花萼楼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地。400年多前的土楼,圆得十分有趣而神秘,在繁华大城市生活的小同学,是很难理解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可是他们都深深被老祖宗的智慧迷住了,折服于这种朴素又精巧的建筑风格,主动问老师的意见,用心找下笔的角度,尝试新的画法技巧,没有因为画得不够好而气馁。”

●一路历练&一路成长

这是一次文化熏陶之旅,这是一次采风写生之旅,更是一次生活历练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参加活动的同学的独立生活、待人接物的能力都得到锤炼,师生在亲密的互动中接近了彼此心与心的距离。

本次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者、青宫美术中心主任李少婉表示,这次出行的孩子都是00后,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不少去过不少城市和国家,见多识广,他们热衷于拍图片到朋友圈“晒”的“二次元”交流模式。“这次活动,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孩子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拉回到大自然,回归到在现实世界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通过采风绘画、爱心慰问、艺术帮扶、寻访伟人等环节,让孩子们在了解客家文化风情、提升绘画技巧的同时,培养他们与人相处、建立自信心、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李少婉说。

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大部分是小学生,我们从这次带队老师的点滴话语中,可以窥见这群孩子成长的痕迹——

盘秀美老师:记忆最深的是和我同住的文静小女生,她安静话少,不善交流,团队希望我能和这位女生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刚开始我俩都无法打开话题,总是我在自问自答。由于对陌生的环境的不适应,第一晚我们都失眠了。半夜她喊我起来,我就给她讲我童年的故事,说我曾经也像她那样不爱说话,直到遇到了一个知心大姐姐……故事讲完,我给她做了一组眼部按摩,让她放松地入睡。后来她得了感冒,带她去看了医生后,因为我与她同住,负责每天叮嘱她吃药。几天相处下来,我们从陌生到熟悉到可以牵她的手。渐渐地她主动和我说话,慢慢打开了话匣子。第一次听她主动跟我说话,分享她的一些趣事,我特别激动。在之后的相处中,我发现她擅长用手机软件画漫画,而且她在这次夏令营中还找到了她的小粉丝。很快,她的感冒好了,恢复了活力,心扉也慢慢打开了。

蔡月婵老师:这次活动感触最深的是离开了爸爸妈妈的照顾,小朋友们变得独立懂事。每晚9点查房时,他们都洗澡了在准备睡觉;自己的行李自己收拾,完全不用催促;在公共场所或是写生的地方能自觉遵守纪律,不喧哗不到处乱逛,没有破坏公物。孩子们还主动配合老师布置的任务,主动问你意见,然后做得比你想象的好,这种感觉真棒!

李少婉老师:“我自己来拿行李”“我来帮你”“我们一起,好吗?”“我画得比昨天更快更好!”……一句句平凡的话记录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们给我们反馈说短短几天的“离开”,觉得孩子们回家后长大了、懂事了。

肖驰驰老师:父母不在身边,培养了独立生活能力;结交了新的朋友,锻炼了孩子与的人沟通、交流能力。活动中的艺术帮扶和爱心慰问,让孩子们学会了感恩,懂得关爱他人。

潘子恒老师:夏令营的小学员们不仅在绘画上有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表现出相当不错的韧劲——自己的行李自己带,“我可以”!每天早起自己整理行装,“SO EASY”!同伴需要帮忙,“来,有我在”!烈日当空,“多画一会儿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