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宫新闻>青宫快讯 青宫快讯

广州青年管乐团首航新加坡

来源:文:芳芳 图:陈设 日期:2008/08/20 16:44:47

狮城之行  行板如歌

“哗,新加坡的学生很有纪律性啊!”“哗,新加坡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是专业级的乐器啊!”“哗,维多利亚演奏厅好神圣好迷人啊!”“哗,新加坡果然名不虚传,是一个干净整洁的花园城市啊!”“哗……哗……”显然,广州青年管乐团的乐手们依然沉浸在七天前于新加坡作音乐交流演出时的愉悦中。在8月17日举行的“狮城音乐之旅”分享会上,大家难掩兴奋,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自己的感受,关于交流的,关于演出的,关于游览见闻的,可谓一次收获丰盛的音乐之旅。
在今年的“新年寄语”《公益,青宫人永远的追求》一文中写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近日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中指出,广州不仅要在物质文明上‘叫板’新加坡、首尔、香港等先进城市,精神文明也要能‘叫板’。这将激励一直致力于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的青宫人,今后自信而坚定地在公益文化之路上走下去。”要实施“叫板”,首先要了解、观摩、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然后才有可能去追赶、去挑战进而去超越别人。广州青年管乐团组织“狮城音乐之旅”,目的就在于此。8月6日,广州青年管乐团一行60人携带着乐器,踏上了赴新加坡的音乐旅程。此行乐团将与新加坡励正中学的管乐团进行音乐交流,并与新加坡青年管乐团在具有百年历史的星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同台公演。
参加“狮城音乐之旅”的团员中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25岁,包括大中小学学生乐手及在职的专业、业余乐手,其中大多数都是首次出国演出,他们对这次为期五天的音乐之旅充满期待。
这是一次用美妙音符串连起来的旅程,这是一次用真挚友谊连接起来的旅程,这是一次用眼睛触感真切感受外面世界的旅程。
“新加坡政府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投入真是羡煞旁人,励政中学管乐团的乐器都是专业级的,而且每四年更换一次,完全以专业乐团的要求去运作。”青年管乐团大号手甘勇仪感慨地说。他在交流演出时借用励政中学的大号演奏,那是一支最新型号的专业大号,非常重,“吨位”(体重)不轻的他也几乎抱不起来。“过了一把吹专业大号的瘾,非常棒!”提起这次见识了并有机会吹了一回专业乐器的经历,甘勇仪仍意犹未尽。新加坡重视兴趣教育,这是乐手们出访归来的同感。现是广州交响乐团乐手的王轩宇提及在励政中学跟当地学生聊音乐说乐器时,当他们知道了广州学生的乐器都是自己买的后,都感到很吃惊,觉得不可思议。“只要你有兴趣,只要你想学,学校就会无条件让你发展兴趣。”新加坡的学生告诉王轩宇。回想自己从一个管乐爱好者成长为一个职业乐手的个中付出,王轩宇说那一刻在他的脑海中生出两个字,就是“真惜”。
自律性强,这是新加坡学生给广州乐手又一深刻的印象。新加坡的学生在练习时由各声部负责的同学指挥自觉地在一齐练习,在拍集体照的时候也是由学生领袖安排两地学生的位置,老师根本无须插手,对此,随队前往的杨文俊家长很有感触,她说这种自我管理能力,内地学生望尘莫及。长笛手邓君说新加坡的学生在训练时都很投入,认真地听指挥的指导,排练演奏时基本达到指挥的要求。“反观自己在排练时时有走神,真惭愧。”同学们都认为,新加坡学生的个人演奏水平并非很高,但合奏却很棒,这与他们的良好团队合作意识有关,这一点值得好好学习。
这次音乐之旅最难忘的,当数在维多利亚音乐厅的公开演出了。那天音乐厅的上座率达9成,多数是音乐界专业人士和爱好管乐的青少年。广州青年管乐团包办了下半场的演出,在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张国明及香港知名管乐指挥游元庆的指挥下,当富有中国特色的《太阳出来了》、《渔舟晚唱》、《古舞》及抒情欢快的《CAJUN FOLK SONGS》、《FIDDLER ON THE ROOF》、《SINGAPURA》等六首乐曲奏罢,获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不少同学纷纷表示自己之前做梦也没想过会登上新加坡这个音乐殿堂献艺,在整个演奏过程中觉得很自豪,一种艺术的庄严神圣感油然而生,“这次演出会激励我更加热爱音乐。”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周韫涛妈妈说看着女儿在台上演奏,那种激动和开心无法形容,她表示会继续支持女儿学管乐。
感触最深的,应该是陪伴乐团成长的乐团行政总监、艺术培训中心主任陈设老师。“当乐手们演奏的最后一个音符在音乐厅落下,观众席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份感动难以言表,那份百感交杂难以明状。坦白地说,即使我儿子在星海音乐厅开完独奏音乐会后,我都没有这般感动!”说这话时,陈老师竟然是眼泛泪光。做了十多年同事,而且参与了自管乐团成立以来的所有主要演出活动,但我从来没有见过陈老师如此感性地真情流露。不过,作为同是从事青少年社团组织工作的同事,我理解他这种感受,因为在主持团队的组织运作过程中,个中的劳心劳力不足与外人道!当看着这个五年前只有三四十人、声部不齐全的管乐团,到五年后的今天发展到A、B两个团,而且“敢于”走出国门,到一个开展管乐活动很成熟的国家“亮剑”并得到观众的认可,陈老师又怎会不感到由衷的欣慰?!
不过,于陈老师而言,这次演出也有遗憾之处,就是由于种种原因乐团里不少优秀乐手未能随团出访,所以未能在新加坡观众面前展现乐团的最高水准。其实,正如陈老师所说他们此行是抱着观摩、学习的心态去新加坡的,乐手们通过交流取得收获已是最大的成功。“我们更多的是视自己为文化使者,到新加坡宣传中国文化。为此我们在选曲上打破常规,弃用节奏感强的乐曲,而选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较慢板的乐曲,果然受到新加坡观众的欢迎。”陈老师说。收获最多的应该是乐手们,此行他们不仅结交了不少新加坡管乐朋友,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请听杨文俊家长怎么说——“作为这次旅程的成员之一,我对组织者青宫各方面的安排都很满意。这次旅程绝不能跟一般旅行社观光式的旅游相提并论,它既有两国小乐手之间的交流又有正式演出,更有倡导环保及知识性很强的观光,对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很有意义。”我想,这个行板如歌的旅程,想必会铭刻在每一个乐手的心中吧。
“多一个学生学音乐,少一个学生学坏。”这是张国明先生和陈设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每闻此言,我的脑海总会浮现三个字——“传教士”——他们就是以音乐传“向善求美”之道的“教士”,为热爱管乐的青少年的人生路导航。
这次“狮城音乐之旅”,是广州青年管乐团的“破冰”之旅,是管乐团的一次漂亮的升级、一次华丽的转身,相信管乐团通过自身成长的不断积累和沉淀,会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邓伟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花园城市,享有“亚洲四小龙”的美称。新加坡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尤其在音乐教育方面投入很大。在常住人口不到400万的新加坡,竟有369支管乐团队,拥有管乐队的学校达85%以上,而且管乐教育的层次正不断提高,规模逐渐扩大。
广州青年管乐团一行60人受新加坡管乐协会的邀请,于8月6日踏上了去新加坡交流、演出之路。这是广州青年管乐团第一次走出国门,为此无论指挥还是队员在各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准备。
8月7日下午4点,我们来到新加坡励正中学与该校管乐团作交流。这是一所有1300多名学生、历史悠久的花园式学校。我们受到校方的热情接待,在校方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管乐排练大厅。首先由该校的管乐团演奏,他们的表演很专业,让我们的团员眼前一亮。接着我们青年管乐团演奏,面对对方的实力演出,我们的队员一点也不示弱,激情、投入的表演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之后双方管乐队一齐合奏两首曲目,由双方的指挥分别作指挥。虽然两国青年是第一次合作,却很有默契,完整地表达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校方还专门为这次活动准备了小点心和饮料,两国乐手边吃边聊音乐,互相交换电子邮箱,在热烈的交谈中建立起友谊,有的还互赠礼物。
8月8日晚上7:30,广州青年管乐团与新加坡青年管乐团在维多利亚音乐厅公演。维多利亚音乐厅是一幢洁白的华丽的古老建筑,其历史比新加坡的国家历史还要长半个多世纪。在过去的100年里,它都是新加坡最灿烂的艺术殿堂,能在那里表演是很多音乐家梦寐以求的。这次广州青年管乐团能在这里展现艺术才华,确实荣幸。音乐会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场由新加坡青年管乐团表演。新加坡青年管乐团是新加坡最优秀的管乐团之一,团员来自多所中学,共有100余人。他们当中许多都是学校乐团里的骨干,经华裔指挥家Mr.Brando Tan和美籍日本指挥家Shuichi Komiyma的悉心指导,乐团的演奏水平和协作能力大大提高。当晚他们演奏的都是外国作品,难度比较大,但演奏不错,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不断叫好。下半场是我们广州青年管乐团的表演。我们的曲目以中国作品为主,如《太阳出来了》、《古舞》、《渔舟唱晚》、《可爱的玫瑰花》等。这些民族音乐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乐手们精彩的演奏博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鼓掌。
本次出访除了进行音乐交流外,还特别安排了到新加坡新生水厂(再循环水厂)参观。该水厂是新加坡的再生水处理中心,通过观看水资源的电影和讲解员的详细讲解,学生们了解了新加坡政府面对水资源的严峻性采取的应对措施后,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必须从自己做起。而参观新加坡科学馆则令同学们受益匪浅。科学馆是非官方教育机构,面向学生和公众人士开放,传播科学技术知识。虽然两个多小时的参观时间极有限,但同学们说与侧重书本知识的教学相比,注重亲身探索的科学馆让他们对很多知识都有了亲身的体验。
这次访问活动,开阔了管乐团成员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演奏技艺和经验,进一步增强了队员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黄俏丽兴奋地说,这次音乐交流使她对管乐吹奏和声音训练有了新的认识,对管乐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英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华裔指挥家Mr.Brando Tan,他指挥的作品非常形象、生动、有趣,能充分发掘和调动每一名乐手的音乐潜能,享受演奏的快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这次跨国音乐交流,我们的青年管乐团一定越走越远。

新加坡音乐之旅
文:天河中学  陈紫燕

2008年8月6日,我随广州青年管乐团赴新加坡参加交流演出活动。回想在新加坡的那五天,不得不感叹那的确是个漂亮的地方——树木成林,花丛满布,街道干净……一切都很有秩序,空气也比广州好得多。
这次活动从集训到演出,我收获多多,愿与大家分享。

苦中作乐

“饿了吗?”指挥问。
“不饿!”齐声回答。
“那么我们继续!”
“噢……”
大家无奈地对望了一眼,然后便拿起乐器继续吹奏。离吃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全力地投入训练中,那个“饿”字把它吞下肚里了。
在我们乐团里,有许多比我小的小乐手,他们在练习时从头到尾都没喊过一声苦,这种“吃得苦中苦”的精神难能可贵。我想,这乐团是我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摇篮。
训练期间,常常是从早上9时开始一直到12时,中午吃完回来,大家眼睛都朦胧上了一层睡意。
有天中午我吃得很饱,本来以为自己会打瞌睡,但一听到乐声音便马上兴奋起来。音乐振奋人心呵。
几天的集训下来,大家都有点“残”了。我们几个吹单簧管的都喊嘴角疼,那是吹的时间太久了,嘴部肌肉酸痛的缘故,而我还外加腰部生痛,大概是坐得太长时间了吧。还有个小队员可能刚好换牙,结果被张SIR开玩笑说吹到牙都掉了,笑得我胃痛。
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师说过的所谓“嘴劲”,即嘴部肌肉平时多练习就会很结实。所以我在此奉劝各位乐手平时多练功,到集训时就可以少受点苦。
集训坐在一些大哥哥旁边,听他们演奏发现他们的吐音很有质量,颗粒性也很好,我又想起老师说过的“吐音前往肚里吸足气,舌头大胆触哨片”之类的话,试了一下,吐音的质量果然好了很多。
集训能让大家的演奏水平得到提高,这就是集训目的。

师生情

那几天的集训,最辛苦的是指挥,因为他的脑子要转很快,做到面面俱到。张SIR是个好指挥,因为他不仅教会我们演奏,还教会我们做人。他总会在排练时穿插一些故事,以给我们启迪。他们很包容,在我们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时总是耐心地诱导。他好幽默,一直试图告诉我们:“喂,玩儿吧!音乐是玩出来的!”
如果说我们是站在台前的演奏者,那么陈设老师和许多为我们做着各项支持性工作老师便是幕后人。他们默默无闻,无私而不求回报地为我们付出。
最让我感动的是集训最后一天的家长汇报演出活动。那天陈老师一起上台就眼眶通红,他马上用手捂住嘴,湿润的眼望向天花板,试图按捺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全场为之动容,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把这一幕称作“老师的泪”。是的,老师的泪,我们懂!

友趣

在新加坡的那段时间,觉得最好玩的是能和许多朋友在一起,一起参观,一起演出,一起吃饭,一起在房间里打牌……从大小朋友身上,我找到了快乐。
说到交友,不得不提我们在新加坡和当地学校乐队的学生的交流了。8月7日下午我们来到励正中学,学生们彬彬有礼地迎接我们。交流时,首先由他们乐团演奏,之后我们乐队演奏。这种演奏上的交流难道就这样结束了?我正纳闷着,没想到好玩的在后头。
当地学生做了些小吃让我们品尝,那些像三文治的东西在中间夹了一些他们秘制的酱料,口味清香,我暗自赞叹这些学生的巧手艺,正想着是不是可以再来一块,没想到这时有人递了一份过来,我道谢后又尝了一块。
这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位很可爱的吹萨克斯的姐姐,之后还有一大群新加坡的学生围着我和我聊天,我们还拍照留念哩。
这时又有一位学生递了一块三文治给我,我摇头,没想到那位吹萨克斯的姐姐接过三文治后很坏地笑了一声就往我嘴里塞。已经很饱的我笑着拒绝,结果她的朋友过来“帮忙”,那块三文治被他们“喂”到我嘴里了,我只好接受。饱食三文治后,我发誓以后再也不吃三文治了!
在那里认识的朋友都是好样的,虽然我没留下E—MAIL给他们,也没有问他们“你的MSN呢”?但我相信一切随缘。我们都是音乐的信仰者,或者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们在世界的某个有音乐的角落再次相聚,那时再共唱友谊之歌吧。

音乐无分国界

2008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日,也是我们在新加坡与当地青年管乐团同台公演之日。
在与新加坡乐队一起演奏时,我真正体会了“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这句话的深刻意义。是的,音乐是不分国界的。当我们在演奏同一首曲子时找到了相同的感觉,就像是朋友间找到了共同的语言。

后记

这次去新加坡,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见识,使我对音乐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就连老师都说我吹奏的曲子有了灵魂。由是我会更加努力,朝更远的远方奔去。
(本文作者系广州青年管乐团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