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宫新闻>青宫快讯 青宫快讯

80后笔下的广州

来源:文:芳芳 图:李冬、陈媛 日期:2008/03/20 11:08:22

  
    翠树环绕、兰草茂盛的兰圃公园,是繁嚣广州城里难得的一片绿洲。3月15日下午,由青宫及广州青年文学公社主办的“同一座城市  不同的情怀”征文比赛颁奖会在兰圃举行,藉此让参加这次征文比赛活动的同学走进广州城的另一面,感受广州热闹中的静谧、喧哗中的平和。

赏兰品茶论文学

    在兰圃的路厅茶厅,兰花的幽香一阵一阵袭来,瓷杯里兰花茶的馨香袅袅飘起,在这怡人的环境里,青宫副主任屠宪治和本次征文的两位评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电视艺术家》杂志执行总编辑宋晓琪,资深传媒人、专栏作家饶原生,以及广州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广州青年文学公社名誉社长姚学正,分别向这次征文比赛的获奖者颁奖,并和出席颁奖会的40多名文学爱好者一起谈文学、说人生。
    在颁奖会上,获得一等奖的华南师范大学何欣恩、广州大学黄嘉欣同学及获得二等奖的华南师范大学余翠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邱海玲、广州大学程绮雯同学谈了参加这次征文比赛的写作感受,原来,他们在选材和落笔前,是用心地费了一番思量的——
    何欣恩(一等奖作品《恩宁拾贝》作者):西关文化最能代表广州文化,西关大屋、趟栊、骑楼、满洲窗……都是广州美丽而有光泽的珍贵贝壳。听说这些画面可能消失,于是我就重回小时候住过的恩宁路,写下《恩宁拾贝》,记录我对西关的那份不舍之情,也借此呼吁广州的青年朋友保护西关文化。
    黄嘉欣(一等奖作品《龙潭风情画》作者):龙潭村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对它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即使后来搬出这条村居住,那里硕果累累的果树、友善的村民常萦绕脑海。这次征文让我有机会抒发对它的热爱,重拾失落的乡村梦。
    余翠萍(二等奖作品《闹市天国》作者):喜欢物理的我却考了上华南师范大学的文学系,也因此令我对文学从不“感冒”到慢慢喜欢上她。如今,写作于我而言,已成为如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的“生活需要”。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广州了解不深,但我愿意写下我对广州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邱海玲(二等奖作品《行走广州》作者):我在广州只生活了三年,但当我知道有这个征文比赛,却很有写一写这个城市的冲动。如何下笔呢,我想到以不同的行走方式走进这个城市,观察这个城市的人、建筑、植物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于是我写下了《行走广州》。
……
    写作最重要是有感而发,用心去感受去写——这是几位同学不约而同谈到的写作感受。凭着这份用心,笔尖流转处,尽是他们对广州的那份深情,获奖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然,他们的作品也并非尽善尽美。这次征文的评委宋晓琪、饶原生在颁奖会上对《闹市天国》、《东边“日出”西边“雨”》、《龙潭风情画》、《行走广州》等作品进行了点评,诚如他们所说,由于学生们对史料掌握不够全面,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作品显得单薄,削减了共鸣的力量。另外,平铺直叙,详略不得当,用词、修辞不准确,是参与这次比赛的同学普遍存在的缺点。但两位评委都勉励同学们只要多看多读,勤于写作,水平是会有长足进步的。
    在颁奖会上,广州青年文学公社名誉社长姚学正先生贴近这次征文的主题,作了一个关于什么是文化的演讲,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时下的一些社会、文化现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与他的学历无关,只取决于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而城市的文化不是靠打造靠包装的,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沉淀,所以,珠江文化就是珠江文化,千万别妄图“打造”成黄浦江文化或赛纳河文化!在这个“快餐文化”至上的年代,他对在座同学那份逆潮流而动的、在这个讲求“实用”的时代显得很“奢侈”的文学爱好相当赞赏,他用自己的太太、本次征文的评委之一张梅女士的人生轨迹作例子,鼓励同学们不要轻易丢掉这份爱好,他说正是由于爱好文学,张梅在上世纪80年代从一个工厂的绘画员,成长为今日的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这份文学爱好将对你们的人生、职业、仕途产生很大的影响!”
    姚学正先生热情洋溢又幽默风趣的演讲,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感谢青宫让我们这些素不相识却有着共同爱好的文学爱好者共聚一堂,领略文学的美好感受。”邱海玲同学的这句话,道出了参加这次颁奖活动的同学的心声。

传承广州文化的DNA

    我们天天都穿行在广州城里,或为生计,或为学业,匆匆太匆匆的脚步直奔的是明确的目的地,深入地走进这个城市的“躯体”的闲情逸致,早就被现实的忙碌消磨殆尽。不过,一群80后的大学生通过以不同的方式走近广州,用文字作“画笔”,勾画了一幅又一幅广州的文化风情图,让我们感受到广州不是一个让我们谋生的躯壳,而是一个可让我们感受到温存的怀抱。
    “西关人的生活平凡而反复,却是有滋有味的。恩宁路的店铺没有上下九的吆喝声,老板只是静静的等待顾客的到来,他们并不算是很会做生意的人,但是却是最有人情味的。有人说,广州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广州的文化在这古色古香的小路里,在青石巷子里,在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里。”
    “漫步在充满怀旧气息的龙潭村,总让我生出一种乡思——到处小桥流水,古巷纵横,绿树成荫,还有辛勤劳作的村民……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 ”
    “我喜欢走在羊城的小巷中,用心去记录自己对羊城的追寻。或许这些小巷已经在岁月的沧桑中改头换面,但沉积在这里的市井文化、风土人情却并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长眠,而是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透过这里的一切,我们似乎还能回溯起小巷的历史古迹,还能借着这些窄窄的小巷走进羊城的回忆中。”
    “当我走进这破旧的古民居时,心中涌起一种历史沧桑感。自己的心跟着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漫步古街,解读岁月,完成了一次心的回归和对生命的叩问,享受了一次繁华褪尽之后的纯净与清澄。”
 
     ……
    这样娓娓道来的描述和感触,在征文中可信手拈来。不少同学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解读和感受广州这座有着2222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他们不是浮光掠影地看,轻描淡写地泛泛而谈,所以我们读到的不是广州景点的解说词,而是有作者自己的发现、有作者自己的感悟的心灵独白。不少文章做到以小见习大,从广州的一条村、一条巷、一条路发掘广州的人文底蕴,很有感染力。
    参赛的同学中有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也有来自异乡的求学者,因此他们对广州文化有不同的认识,但共同的是他们对广州有一份很深的挚爱——从作者对广州那一刻的走近、那一刹的凝视及那一阵的抚摸的深情描述,我们可感受到作者的血液里流淌着广州文化的DNA成分,这将焕发他们在未来参与创造和建设广州的热情。因为,只有了解广州的历史,认识今天的广州,才能把握广州的未来。

“同一座城市  不同的情怀”获奖征文佳句录

    我从未亲历的古时呢?故事是否相似?这条路,有谁曾在此邂逅,又有谁在此重逢?这条路,凝聚了几许欢笑,几许哀愁?谁在此悲泣,谁又在此徘徊?
    依稀里寻,却再也寻不到那熟悉的身影。一片绿影,一抹明月,一棵古树,讲述的是那不为人知的故事……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蔡秋洁


    徜徉于老城区的古巷,思绪被突然涌进的各种感想挤得满满的。平时看惯了繁华的高楼大厦,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已经没有太多的感叹。而今天,当我走进这破旧的古民居时,心中涌起一种历史沧桑感。自己的心跟着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漫步古街,解读岁月,完成了一次心的回归和对生命的叩问,享受了一次繁华褪尽之后的纯净与清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陈妙娜


    一个城市,本该如此,为你提供一个梦想的平台。我们的梦,唯一的行李,在这片热土扎了根,长了茎,有了成材的空间。一座城市,之所以美丽,那是因为有着为之奋斗的我们。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陈苏婷
 

    骑楼建筑的外墙多数采用色泽柔和的淡黄、淡蓝、淡绿、奶白色,与彩色玻璃相互映衬的设计。窗户都是用心雕琢的,使人看了惬意。趟门展现出大户人家的风范。西关的青砖的确不同于东山的红墙,然而一致的是,长久积淀的中国魂。
——广州大学  程绮雯


    不得不谈的是围合封闭式的西关大屋,没有对称的格局,没有杂乱的建筑,没有时尚的喧闹,有的只是简单而结实的砖墙,里面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西关人团结互助,寄情于悠闲自得生活的真实写照。
——华南师范大学  邓凤仪


    老广州会把龙舟比赛称作“景”,广州民间久负盛名的龙舟赛事有猎德村、沥滘村等举办的龙舟比赛,所以,这些比赛也叫“猎德景”、“沥滘景”了。一个简单的“景”字,可以看出这些龙舟比赛的热闹和隆重,可以想象出比赛那一天河道中龙舟相互争先夺艳、河岸上的观众欢呼呐喊的热闹场面。
——广东药学院  邓淑媛


    如今的小坑村,已是城中村了。昔日的田野,现在是一间间厂房;昔日红墙瓦顶,现在是一座座别墅式的房子;昔日街道上的泥土地,现在是停放着一辆辆私家车的水泥地……小坑村富了,可我还是喜欢过去,喜欢过去的小坑村。在那里有我深深的记忆……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龚敏宜


    恩宁路尽管历尽了沧桑,但是依然是老屋、窄巷、青石地板、酣睡的大狗小猫、趟栊门前摇着葵扇乘凉的老人。记得小时候在这些残旧的墙壁旁玩耍,坐在树荫下乘凉,听着煮饭的妇女聊天,陶醉于老火靓汤的香味。西关人的生活平凡而反复,却是有滋有味的。恩宁路的店铺没有上下九的吆喝声,老板只是静静的等待顾客的到来,他们并不算是很会做生意的人,但是却是最有人情味的。
有人说,广州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广州的文化在这古色古香的小路里,在青石巷子里,在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里。
——华南师范大学  何欣恩


    走进这座古色古香的龙潭村,仿佛走进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让人完全沉浸在龙潭村浓郁的乡土人情和风俗传统之中。漫步在充满怀旧气息的龙潭村,总让我生出一种乡思——到处小桥流水,古巷纵横,绿树成荫,还有辛勤劳作的村民……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相处融洽,和睦地居住在这个美丽的村庄。瞧,村民们脸上那幸福的笑脸,不正好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图画吗?
——广州大学  黄嘉欣


    曾经的国难家仇,曾经的战火硝烟,早已在岁月的洪流中灰飞湮灭,不变的是黄埔军魂依旧,旌旗飘扬,诠释着黄埔精神的实质。正这样想着,身后的滔滔珠水滚滚东去,血红的夕阳远远的停留于远处的海岛之上,一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卢秋练


    行走广州,感受广州都市的繁华,坐公车也好,搭地铁也罢,不一样的是交通工具,一样的却是广州大小街道散发出的渗透着历史和自然的味道,展现出的有如洛阳城那《清明上河图》里的盛景。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邱海玲


    我喜欢走在羊城的小巷中,用心去记录自己对羊城的追寻。或许这些小巷已经在岁月的沧桑中改头换面,但沉积在这里的市井文化、风土人情却并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长眠,而是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透过这里的一切,我们似乎还能回溯起小巷的历史古迹,还能借着这些窄窄的小巷走进羊城的回忆中。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伍锦枢


    走近沙面,我从物是人非的景物中仿佛看到当时沙面历史的伤口,那时的沙面枪炮在回响,硝烟在缭绕,群众的血与泪在流淌……这段历史,引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一个民族要发展,需要的是什么呢?要有理想,有实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肖月娟


    现在想来,6岁那年的心灵震动,可能源于一个幼小的身躯面对可以装下几千个甚至几万个她的庞大建筑的敬畏,然而我对你的情感也在这略带浑噩的敬畏中植根。直至后来我多次走近你,走进你,我知道,那份对安静的喜欢与眷恋绝非仅仅由于你给人们以震慑的外观,而在于你带给我的内心永恒的平静和安详,一如你的容颜。
    在众多时常在苦闷和抑郁时才奔向你寻求慰藉的人群中,我是其中一个。每每走近你,走进庄严肃穆的圣殿,心灵的灰尘渐渐被拨开,眼睛也开始明亮,渐渐学会看透生活中的许多风景。
——华南师范大学  余翠萍



颁奖会现场
获奖者谈感受
评委点评作品
评委点评作品
姚学正先生演讲
一等奖获得者合影
二等奖获得者合影
三等奖获得者合影
优秀奖获得者合影
优秀组织奖获得者合影
签名留念
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