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读”羊城历史
来源:文:芳芳 图:志扬、陈媛 日期:2007/11/18 14:39:49
假日的广州北京路总是游人如鲫。11月17日周六上午10时左右,在人来人往的北京路上有一群学生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的眼睛的聚焦点不在那些装潢炫目的专卖店,而是透过巨型玻璃地面,窥探脚下的千年古道,勾沉羊城2000多年的历史。
这群学生近40人,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仲恺农学院、广东师范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他们参加的是由青宫和广州青年文学公社主办的“走羊城马路 看前世今生”的活动。大学生们在对岭南文化有长期研究的资深传媒人、专栏作家饶原生的引领和解说下,走进有着丰富历史印记的北京路、中山路、解放路等广州主干道,用脚“读”羊城的历史,探寻岭南文化的本源。
广州明年迎来建城历史的“四条2”(建城2222年)。广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现正面临城区格局的大变迁。“走羊城马路,看前世今生”活动旨在让大学生在走羊城的“街”、穿羊城的“巷”中感受岭南文化的历史积淀,体验广州城在变迁和发展中的人文魅力。
“读”一个城市有很多种方式,如可以读相关的史书、志书,但“走羊城马路,看前世今生”活动采用了另类的方式——用脚“读”。活动主讲人饶原生把学生们带进北京路、中山路、解放路,让学生们切实地站在这些飘着历史风尘的马路上去撩开羊城的前世今生。饶原生对每条马路各锁定一个“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北京路的千年古道、中山路的南越王宫署遗址、解放路的南越王墓博物馆,而这三个“标本”串连起来,刚好可以追寻到南粤历史的开端和岭南文化的源头。
就南越王宫署遗址看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和南越国立国(公元前204年),饶原生表示这已走近了岭南文化的源头,源头其实在中原。饶原生认为“看前世”最根本的作用为了“今生”,既然岭南文化的“前世”是移民文化,“今生”为什么不可以为新移民、为广州的社会发展服务呢?从历史上中原人的一次次大规模南迁,到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人穿州过省来到广州参与这里的城市建设,广州人从来都是敞开胸怀与移民携手共进。在广州建城历史迎来“四条2”的今天,让岭南文化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激发不论是广州原居民还是“异乡”广州人创造活力的软实力,尤其显得重要。
参加这次活动的既有广州本地的学生也有外地学生,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奇妙的旅程,穿梭在广州市区的高楼大厦、热闹商铺之间的巷陌街道,却能走进广州的历史中,揭开广州2221年历史和文化的“页岩”,探寻岭南文化的本源,感受广州城的变迁。同学们都表示整个旅程感觉置身在时光交错中,在不同的历史景物的视觉冲击下,交错产生不同的感悟,其中最深的感受就是对广州因了解而更热爱。
对自己生活地的文化渊源作寻根,是对自己生命的忠实。诚然,要在一天里走尽广州上下2000多年的历史是仓促的,但大学生们的心灵依然有很大的触动。诚如饶原生所说:“前世今生,其实缘系一个未来。毋说一个城市,或一个人。”所以在活动的互动环节,同学们抛出了一个个有关在未来对文化传承、方言存废、诗的式微等问题,与饶原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家乡在广东潮汕地区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泉诗社的杨晓璇同学说:“走进南越王宫署遗址,发现里面的卵石、古井、石板路与家乡的生活环境很相似。小时候发梦都想用自来水、走柏油路,觉得水井、石板路很讨厌,现在看来却觉得特别亲切,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文化的流失?”这个问题显然很有代表性,在座的同学都有同感。饶原生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文化遭遇经济的冲击,有时无法逃避拆除再重建的命运,一如今日广州正在拆除中的800年水乡猎德村和即将改造的西关恩宁路。但是,饶原生认为,就好像北京路下面的千年古道,里面一层一层不同朝代的路面,凝固着一段一段历史,消失的只是存在的形式,有价值的东西已经沉淀下来。
对有的同学提出在潮流文化异常活跃的今天,是跟着潮流走还是死守传统文化的疑惑,饶原生认为对文化的坚守绝不等同于守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造就传统文化。他告诉同学们尽可以享受潮流文化带来的燃烧的感觉,但也不要拒绝传统文化带来的那份愉悦身心的美好,而且尽己之能用崭新的形式演绎传统文化。
至于有的同学对今天写诗、读诗的人越来越少感到很失望,饶原生认为完全没必要,更加没必要为“振兴”诗坛而动员更多的人去写诗,“我们都要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正如今天我们因对岭南文化有共同的兴趣而走到一起。要知道,有的东西只会被小众接受。但不论是大众接受或小众接受的东西,都允许其并列存在。”
华南农业大学绿窗文学社的张衍娜临别时对我说:“在整个社会都很浮躁、很功利的今天,你们举办这个寻岭南文化之根的活动,而且不收参加者分文,令我们感到喜出望外。这个活动让我们的心灵增添了一份厚实,最重的是让我们懂得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
一座城市并非由建筑物构成,而是由曾经在这个城市生活过的人与这个城市共同有过的故事构成。我们今天生活在广州,也会成为广州一段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人。就让我用屠宪治副主任的这番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今天我们走进广州的历史,不少同学发现了家乡景物的影像,正好说明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发展的。今天我们是找广州的文化源头,但我们不主张复古,正如我们不会弃用自来水而重新挖井。继承传统不等于照搬照抄传统的东西,社会文化每一次向前推进,都必然会摧毁一些旧的东西,创建一些新的东西,而优秀的总会被沉淀下来,成为瑰宝。
相关链接:
●《南方都市报》2007年11月18日报道:
(记者郭楚淳 实习生蒋煜明 通讯员陈桂芳)昨日,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仲恺农学院等院校的近40名学生参与了由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主办的“走羊城马路 看前世今生”的活动,在专栏作家、80年代《乐叔和虾仔》连环漫画的主创人之一饶原生的引领和解说下,走近北京路千年古道、中山路南越王宫署遗址等遗迹,用脚“看”羊城。
据主办单位介绍,广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明年将迎来建城历史的“四条2”(建城2222周年),活动旨在让学生边走边悟,感受岭南文化的历史积淀,体验广州城在发展中的人文魅力。
据了解,参与活动的学生还将把探此次寻历史文化名城和岭南文化本源的感受写成文章,参加迎广州建城历史“四条2”的主题征文活动。
●《羊城晚报》2007年11月18日报道
本报讯记者陈晓璇,通讯员王嘉、陈桂芳报道:为了迎接明年广州建城2222周年,昨天,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组织高校大学生“走羊城马路,看前世今生”活动,让学生们在走街过巷中感受岭南文化的历史积淀。
学生们从北京路出发,穿越千年古道遗址,沿着中山路一路探询。南越王宫署遗址、农讲所、陈家祠……从没参观和了解这些历史遗迹的学生惊叹:原来广州马路上居然有这么多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