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宫新闻 暂无记录

北京路“青宫”曾是革命大本营、文学大本营、爱情大本营

来源: 日期:2020/09/30 16:06:47

来源:广州文摘报公众号

升级改造后的北京路步行街

北京路位于广州古城中心,自公元前214年广州建城开始,一直是广州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她既是广州底蕴最深厚、历史最完整的区域,又是岭南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2年元旦起,北京路正式实施全日制步行。2020年9月23日,广州北京路步行街经过升级改造,以新装亮相开街。在开街仪式的宣传片里,“青宫”的画面宛然在目。


广州市青年文化宫

北京路广州青宫


“青宫”,是街坊的习惯叫法,全称是“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广州青宫成立于1951春节,门上“青年文化宫”五个大字由当时的朱光市长题写。在一代代青年人心中,青宫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它烙下了每一代青年的成长印记。

●曾是革命大本营

清末民初,北京路中段被称作“双门底”,曾用名“永汉路”。因为当时的科举文教效应,双门底一带有不少书店(现在也有五六家书店)、书院、祠堂。其中,广州青宫所在地有一座“王氏书舍”,后辈们对其“尘封往事”也许知之甚少。



昔日王氏书舍(资料图片)

明清时期,是岭南建筑经历的第一阶段,以书院、祠堂建筑为主,一般是一姓一院一祠,建筑风格大同小异:正中是高大的木门,两旁矗立麻石柱,青砖砌墙,瓦片盖顶……

与其它书院一样,王氏书舍也是那个年代青年学子来到“省城”广州追逐梦想的去处。它不仅是王姓子弟应试备考的落脚点,还成为革命先行者策源地——兴中会广州分会的会址。

据载,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次年,兴中会设总部于香港,策划发动广州起义,在王氏书舍成立兴中会广州分会,作为广州起义第一击的指挥部。

为掩外界耳目,兴中会广州分会以研讨农桑新法为名,成立了公开的团体──农学会,并得到广州一些著名官绅的支持。在王氏书舍,孙中山、黄兴、孙偕、郑士良、陆皓东、邓荫南等有识之士就此绘制起了革命蓝图。

1895年春,兴中会决定于当年九月初九重阳节(10月26日)发动广州起义。在起义前夕,因负责兴中会香港总部干部事务的杨衢云处置失当和起义计划泄露,时任两广总督的谭钟麟派员搜查了王氏书舍。陆皓东被捕,于当年11月7日就义。孙中山等人被通缉,在友人协助下藏身运鱼草小艇才脱离险地。就这样,史称乙未第一次广州起义以失败告终。

现在,在能够看到的广州青宫区域,难寻王氏书舍的踪迹;在广州青宫围墙外,还保留着圣贤里、学源里、府学街的街名。老街坊说,门牌为府学西街63—10的位置,当时是瑞柳书室(见上图)。据介绍,抗日战争期间,王氏书舍被日军战机炸成平地。抗战胜利后,在王氏书舍原址重建了一座三层共300多平方米的王氏宗祠(水泥钢筋结构,后称“红砖楼”)。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以其地理位置适中为理由,设为“大世界游乐场”。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大世界”的留守职工与广州粤剧界人士杨子静等合作,把“大世界”改建为“民乐游乐场”,主要用作粤剧演出。1950年3月,广州市政府接管“民乐游乐场”,改称“民乐剧场”。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把“民乐剧场”交团市委接管。1951春节,广州市青年文化宫成立。

●曾是文学大本营

在“民乐剧场”之后,广州青宫成为新一代青年的成长“原点”。在这里,孕育着生生不息的青春希望。青年人毎当闲暇时,都会到北京路逛书店,然后必去青年文化宫。

早年的广州青宫,竹棚剧场、电影场、溜冰场、交谊舞场、蓝球场、乒乓球场,一应俱全。青年人到青宫,有的参加文艺社团活动、举办文艺沙龙,有的读报纸、听讲座、看演出,有的下象棋、学跳舞、玩溜冰、打蓝球、打乒乓球。


上世纪60年代广州青宫门口(资料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广州青宫门口(资料图片)


昔日广州青宫的溜冰场(资料图片)


2020年9月广州青宫门口


原广东电视台监制李志强回忆,他早期喜欢写短小说,也参加广州青宫的文艺社团活动,其作品《啊,房子》被选用在1979年第1期(总第4期)《新蕾》(油印)刊物上。他说,因为当年的报刊不多,一个没有名气、没有背景的年轻业余作者要发表一篇作品非常难,而当时广州青宫有比较多文艺团体的存在,有自己的载体发表作品的机会,从而吸引了不少有着共同爱好的青年人到场进行交流活动。后来,李志强加入“文革”后广州第一个文学社团——广州青年文学爱好者协会,成为小说组的组员。




1979年第1期(总第4期)《新蕾》(油印)刊物




广州青年文学爱好者协会会员证(李志强 供图)



改造升级后的北京路夜景


在2005年6月18日羊城晚报花地版,有一篇专门介绍广州青年文学爱好者协会情况的文章,题为《广州新时期第一个文学社团》。该文的作者是原广州青年文学爱好者协会副会长、原广州日报文学副刊部副主任、广东省朗诵协会文字顾问、广州电大汉语言文学系客座教授赵南成。




2005年6月18日羊城晚报花地版(赵南成 供图)


赵南成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批青年因热爱文学而相识、相会、成材,成为挚友。在该协会成立之前,他经于幼军推荐参与青年文学评论小组活动,主要任务是为在广州青宫电影院放映的电影写评论文章,然后登在广州青宫自己油印的小报上。当时文评小组10多人,成员有祁海、赵军等。1980年夏天,在广州青宫负责人的支持帮助下,组建了广州青年文学爱好者协会,当时还未成立省、市作家协会。据不完全统计,前后参加该会的青年约1000多人。



《青年文学》刊物(饶原生 供图)


据介绍,广州青年文学爱好者协会邀请了秦牧、沈仁康、金敬迈、岑桑、孔捷生、欧阳、陈国凯等知名作家到青年文化宫电影院讲文学课,听课者除会员外,还有一批慕名而来的青年,会场总是座无虚席。

原广州青年文学爱好者协会会员、现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说,他对文学那种爱好是源于骨子里的持续“发烧”。那时远在黄埔发电厂工作,对于协会的所有活动几乎是一次不漏。有如“充电”一般,活动之后便是从不间断的业余采访和业余写作,甚至把春节假期也摊上去,周而复始。

原广州青年文学爱好者协会会员饶原生(左)和林干(林干 供图)


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副会长林干也曾是广州青年文学爱好者协会的会员。他回忆,当时就是去广州青宫参加文学报告会,知道有这么一个协会能够开启自己的文学梦,那个年代对文学的认识很神圣,当然也对自己能够加入协会很自豪,也很虔诚。“记得,入会第二年要交会费,我刚好出差外地,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可以微信转账,我在外地打电话叫妻子专门到青宫交会费。很感谢青年文学爱好者协会,她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起步,成就了今天,而且让我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得到了事业上的帮助。”

在青宫的文学摇篮里,不少青年受到文学熏陶,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有了提高。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已成为著名作家,例如女作家张梅、诗人柏桦等;有的也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例如姚学政、赵军、谭松兴、佘自强、宋晓琪、刘小玲、钟路明、张文峰、林干、饶原生等。

●曾是爱情大本营

说到爱情大本营,有人说是陶陶居酒家,有人说是广州青宫。其实,这两个地方都曾是广州相亲婚介的地标。

据记载,我国“婚介机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就出现了,如当时广州的陶陶居酒家,曾是旧社会的“婚姻介绍所”,富家官爷阔少常在这里作聚亲“相睇”纳妾的地方。那时陶陶居的一楼两旁是一些“厢座”,“相睇”就是在“厢座”中进行的,“媒人”往往带着女孩进入“厢座”,让等在里面的阔少“相睇”。



上下九陶陶居酒家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广州相亲婚介地标出现变化,广州青宫成为相亲的新场所之一。每逢周末,机械厂、制造厂的小伙子就会脱下工作服,换上平时不舍得穿的衬衣,梳着油亮的头发,跑到广州青宫参加舞会;而纺织厂的女工,也羞答答地结伴而来学跳舞。跳舞时,无论是集体舞,还是交谊舞,大家都可以拉拉小手,有感觉的男女便会走到一起,“拉埋天窗”。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出现知青返城的高潮,大龄青年择偶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未婚者多达几十万人。广州青宫想到了一招:开办婚姻介绍所,给这些回城青年当“红娘”。1982年11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广州青宫成立“广州青年婚姻介绍所”,这是全国首家政府支持开办的青年婚介所。那时,未婚青年经婚介所介绍认识之后,大家再约到舞厅、茶座约会。



叶选平亲自主持广州第一场集体婚礼。(资料图片)


1984年,广州青宫组织了99对新人在东方宾馆翠园宫举办集体婚礼,由时任广州市市长叶选平亲自主持了第一场集体婚礼,盛况空前。由此,广州青宫成为集体婚礼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