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宫新闻>活动回放 活动回放

文化扶贫新实践|绘美丽新农村 话幸福新时代

来源: 日期:2019/12/26 14:27:06

12月14日,由团广州市委、团毕节市委、团黔南州委联合主办,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黔南州民族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寻找美丽乡村共绘幸福新时代——广州、毕节、黔南三地青少年美术作品巡展”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举行开幕式。参展的青少年作者、美术爱好者以及前来观看的市民近300人参加开幕式。

本次巡展展出240幅作品,作者是广州、黔南、毕节三地的青少年。他们通过画笔呈现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描绘了新城市、新农村为主体的城乡新景观、新人物、新风俗、新生活,重点展现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所取得的成效和成果。

巡展广州站于2019年12月14至2020年2月底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一楼西区展厅展出。

●多方联动艺术扶贫,扶志扶智助力乡村振兴

本次活动以“扶贫+扶志+扶智”为出发点,对象为6—18岁青少年,把青少年绘画活动与广州共青团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紧密结合,让广州青少年与广州对口帮扶的贵州省毕节市、黔南州青少年共同创作,讲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好故事,提振脱贫致富信心,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活动于7月启动,向三地中小学生征集具有时代气息、地域特色、民俗风采和能反映新时代城市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美术作品,得到三地青少年宫、校外教育中心、学校等的热烈响应,学生投稿踊跃。经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颖悟,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教授张幼云,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华年,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美术教研员陈玉萍,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钟瑞军,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思燕,广州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研专委会会长方剑等组成的专家评委会遴选,三地各80件共240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一件立体作品入选本次“寻找美丽乡村共绘幸福新时代——广州、毕节、黔南三地青少年美术作品巡展”。

●创作源于生活,体验赋予作品生命力

展出作品主要有水彩画、水粉画、国画、油画、版画、剪贴画、玻璃彩绘等艺术门类和风景、人物、乡村风情、民俗文化等题材,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写实风,也有抽象性,不仅有写意范,还有卡通化,有平面,也有立体,还有组画,以及多种形式的糅杂。小作者们观察入微,构思大胆,以朴拙纯真的独特视角,用诗意的想象、斑斓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勾勒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精气神,赋予城市与乡村携手发展的美好蓝图。

绘画不仅是美术作品,更是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艺术渠道,能有效引导青少年从生活中发现艺术,用艺术丰富生活。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小学三年级学生王誉衡的组画《新时代,新风貌》描绘了传统的织网、晒鱼干、挑担吆喝等渔文化和垂钓、快递等现代生活元素,展现了新时代渔村小镇的新面貌。指导老师何恩希认为对于一个久居城市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乡村的原生态及新时代新乡村的现状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会要求家长带他们回乡下,向他们讲述过去与现在的乡村生活变化。王誉衡便是其中一个。当他来到渔村小镇,看到渔民在晒鱼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父母讲解的乡村变化,他把所见所闻所感用画笔表达出来。“妈妈说以前的渔村连正规的路都没有,都是人走出来的路,现在不但有平坦的公路,还有快递车进进出出,把新鲜的海产品运输到全国各地。时代发展让渔村交通畅通,渔业得到发展,小渔村越来越繁荣,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于是我就用画笔把我的感触展现给大家看。”王誉衡说。

同样以渔村为题材的作品《莲莲有鱼,幸福连连》,则是作者郭佳睿在参加夏令营时来到渔村,深入观察并了解了传统捕鱼方式后而创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很投入,也会促使他们思考,会让他们在感受生活的发展变化中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何恩希老师说。

毕节市和黔南州青少年的作品乡村气息更浓郁,主要聚焦于朴实恬淡的日常劳作、金灿灿的丰收喜悦以及少数民族丰富的民俗文化等。孩子们就地取材,用纯真的美术语言诉说对新生活、新希望的希冀。他们笔下的作品,一草一木都灵动有趣,刻画的人物形象都喜上眉梢,透露着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的景象。透过孩子的笔墨,我们可以看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动下,毕节市、黔南州地区农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当地人民对生活既满足又充满期盼。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胡雨蝶同学的作品以“移民搬迁”为题材,反映的是大方县奢香古镇得到易地移民安居和精准扶贫项目帮扶下的崭新面貌,以及当地彝族以民俗形式欢庆新生活的情景。“奢香古镇是我们大方县的移民搬迁点,学校团委曾经组织我们去调研,当看到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的贫困家庭在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集中搬迁,生活工作得到妥善安置和极大改善,我内心充满感叹,于是想呈现在作品里。”胡雨蝶很感慨,“大方县还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尤其以农民画驰名中外,因此,我还想借此将大方县的美丽富饶和彝族文化展现出来。”

指导老师张秋燕告诉我们:“很多学生都是精准扶贫户,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政策令他们非常开心,特别是有关高考和学费的资助,他们因此减少了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可以在学习之余选择画画等文娱活动,以前许多孩子连画笔都买不起啊。”

都匀市第十二完全小学陈婧琪的作品《蜡染》,刻画了两个美丽的苗族少女在制作蜡染工艺的场景,她说:“这个作品是想展示黔南州都匀石板街的苗族服饰和民间工艺蜡染,把贵州少数民族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宣传贵州之美。”其指导老师许菁菁告诉我们,这几年都匀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生活变化很大,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蜡染等文化产品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传承和发展。

●专家中肯点评,寄语青少年艺有所成

本次入选巡展的广州地区作品是由专家评委会遴选的,专家们普遍认为广州地区的作品整体水平较好,创作主题贴切,表现手法丰富,色彩运用得当,画面布局合理,创作技法可圈可点。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颖悟说:“习总书记于2018年8月30日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了殷切期望,并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巡展非常及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既符合对美育教育的推广,也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小作者们关注生活,题材多元化。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思燕特意提到有些作品关注垃圾分类、环保等,非常不错。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美术教研员、广州市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玉萍认为从学生的选题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呆在学校闭门造车,而是在生活选取素材,“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点突出,展现了贵州毕节市、黔南州以及徐闻、广州等地的文化特色和风物,令人眼前一亮。”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华年也有同感:“部分作品注重挖掘并显现当地有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表现风格突出,很吸引人。”

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钟瑞军表示这次的国画作品令他喜出望外。他认为小作者对毛笔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且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对国画的理解也较为到位。他说由此可知国画教学被越来越重视,是个好现象。

当然这次的作品并非十全十美,也有不足之处。专家普遍认为作品存在过多临摹、老师指导痕迹偏重的问题。陈玉萍主任、华年副教授均指出部分作品有较重的老师指导痕迹,导致画面布局雷同,成人化特征较重,缺乏童趣。张幼云教授认为造成这个现象是“程式化”的美术教学,过于注重技巧,他强调想象力和审美更重要,绘画不一定要写实、临摹,要多描绘自己的切身感受,让孩子在作品中流露天真、童稚的特性。张思燕副主席指出部分作品存在绘画概念化,没有深入观察人的动态,她建议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她认为大自然是很好的老师,让学生多亲近大自然,从中汲取养分和灵感。

钟瑞军主席特别提到创作切入点的重要性,他提倡以小见大的手法,“这次作品见到不少广州塔,而有些小作者的笔下是乡村的水果、逐渐消逝的鸡公榄……而这更易让人触动。”张幼云教授则强调绘画的美感,他认为部分作品在美感造型的表达上显得粗糙,尤其是12岁以下的作品。方剑会长指出从整体上看,中小学生绘画的常识性和技巧性有待提高,尤其是低龄孩子在展现艺术特点上有待提升。

评委会专家均认为小作者们有艺术潜质,希望他们提升想象力,强化内心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大胆创作,勇敢表达。同时建议小作者们多欣赏优秀作品,多与名家对话,多关注社会,多关心时事,假以时日,会“小荷露出尖尖角”。